Powered by the Sels Exhibition Co., Ltd. (CES Asia)®

Skip to content

最新资讯

把握“人工智能+”行动给劳动者带来的新机遇

要主动融入“人工智能+”行动,以更加积极的状态迎接人工智能时代带给劳动者的新机遇,锻造新技能、开辟新赛道、实现新价值。
国务院今年8月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广泛深度融合,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发展的亲历者、参与者与受益者,劳动者正经历着技术创新、数字化转型、绿色经济、产业升级等人工智能先进技术形成的更高效率、更可持续、更具创造力的生产力形态转变。通过生产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与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劳动者的生产方式、工作形态、技术需求、生活方式都在发生深刻转变,要主动融入“人工智能+”行动,以更加积极的状态迎接人工智能时代带给劳动者的新机遇,锻造新技能、开辟新赛道、实现新价值。“人工智能+”行动带来新机遇。人工智能能够为劳动者赋能、为工作提效,其接管了大量重复性、流程化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可以促进劳动者从事更具有创造性和决策性的工作。《意见》明确提出要“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既要在劳动力紧缺、环境高危岗位推广智能应用,减少高强度、高风险劳动;也要培育“智能代理”等新工作形态,催生数据标注师、智能训练师、人机协作工程师等新职业。在工业领域,人工智能将优化生产工艺、实现供应链智能协同,让劳动者从重复操作中解放出来,聚焦更具创造性的环节;在服务业,智能终端、智能体的广泛应用将拓展服务场景,让劳动者服务更精准、更高效;在传统农业,智能农机、农业机器人也会让劳作变得更轻松。因此,“人工智能+”行动将通过技术赋能千行百业,正在从职业分类、工作价值、就业模式等方面为劳动者创造新机遇,推动就业市场向高端化、多元化升级。把握好这些新机遇,劳动者就能在职业发展中拥有更多可能性。其一,劳动者应主动提升工作技能,学习人工智能新技术。对劳动者而言,主动提升工作技能、学习人工智能新技术,是拓宽未来职业发展路径的必然选择。在这一过程中,应以人为主导,以AI为赋能,在人机协同中,实现从“被动执行”到“主动创造”的职业蜕变。人工智能对劳动者的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各地政府应大力支持开展人工智能技能培训,鼓励全民积极学习人工智能新技术,为劳动者提升技能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一方面,劳动者要补齐“人工智能通识”短板。无论是车间工人、办公室职员,还是服务业从业者,都应主动学习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如了解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操作逻辑、掌握智能办公软件的高效功能、熟悉服务领域智能终端的应用场景。很多企业、行业协会已开始组织免费培训,政府也在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劳动者要珍惜这些宝贵的学习机会。另一方面,劳动者要善于利用“人机协同专业技能”长板。通过深耕“智能装备操作与维护”,成为能驾驭智能机械臂、智能生产线的技术大拿;聚焦智能服务场景设计与优化,用人工智能工具提升服务质量;通过学习智能数据分析与决策,用数据驱动团队效率提升。各地应通过构建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给予青年劳动者更大施展空间,让劳动者通过不断学习与探索人工智能新知识与新技术,在智能时代为自己找到“一席之地”。其二,劳动者应积极参与创新,在人机协同中创造新价值。人工智能是工具,而劳动者的创造力、判断力、情感温度,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核心优势。首先,工作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可以结合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探索人机协同的新型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不断优化智能生产工艺,并通过调整智能算法简化智能装备的操作流程,让人工智能更贴合实际生产需要。其次,劳动者可发挥情感沟通优势,将智能终端提供的标准化服务,升级为有温度的个性化服务,让服务体现更多的情绪价值。另外,在日常工作中,劳动者可主动尝试“智能工具+传统经验”的融合创新,利用智能化数据分析客户需求,制定更加精准的服务方案,发挥人机结合的重要价值。劳动者要以人的“创意、决策、情感”为核心,以机器的“效率、数据、迭代”为工具,在“分工—协作—优化—创新”的循环中,不断拓展价值边界,使机器成为劳动者的“智慧助手”,共同创造出新的价值。其三,人工智能时代更应关注劳动者权益保障。首先,应加强人工智能时代劳动者的工作风险评估,减少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冲击,不断完善符合人工智能时代人才职业属性和岗位特点的劳动者能力多元化评价体系,支持企业规范用好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方式,充分调动劳动者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在企业推进智能化改造过程中,劳动者可通过工会等渠道,向企业提出“技能培训配套”“岗位调整保障”等合理诉求,确保智能化改造不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通过集体协商等方式为劳动者争取合理的薪酬回报和职业发展空间,使劳动者的技能提升、收入增长与职业晋升形成良性循环。另外,整合政府、企业与高校研究院所等各类资源,通过技能升级与职业转型构建AI技能培训生态,支持企业与高校共建实训基地,在职业院校增设“AI+制造”“AI+医疗”等交叉专业,同时针对低技能劳动者开展AI操作基础培训,如智能设备使用、数据标注等,为技术工人提供算法优化、人机协作等进阶课程,并支持劳动者考取AI数字化技能认证,不断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